夢想和願望雖好,但家庭寄養的現實並不樂觀。《家庭寄養管理辦法》12月1日正式施行近一個月,無論是成都市救助站,還是成都市兒童福利院,都沒有一個孤殘兒進入新的寄養家庭。
  家庭寄養,如何讓夢想照進現實?12月24日,記者就此採訪了兒童保護專家、福利院管理者和律師。
  □袁婧 本報記者 劉星
  尚需專業機構指導寄養家庭
  與福利機構相比,家庭更能培養出心智健全的孩子。“如今,院里健康的孩子基本都被收養了,輕度殘疾的孩子送到各個寄養家庭,福利院負責撫養腦癱、智障等重度殘疾的孩子。”成都市兒童福利院分管家庭寄養的副院長李翠英如是說。
  寄養的孩子散落在各個家庭中,如何保證他們健康成長?
  成都市兒童福利院選擇的寄養家庭大多集中在大邑縣三岔鎮,福利院也在當地成立了兒童福利指導中心。該中心不僅對寄養家庭進行跟蹤、監督和培訓,也讓寄養家庭之間能夠互幫互助。李翠英介紹,曾有寄養孩子亟需手術,但正值農忙,其他寄養家庭的家長就主動幫忙,方便孩子家長去醫院護理。
  四川廣力律師事務所律師唐應欣認為,這種模式值得借鑒和推廣。很多農遷院落硬件和配套都不錯,建議在這些相對集中的院落里搞寄養家庭試點,以方便專業機構進行監督指導。
  尚需專業人員培訓照料人
  “要組建寄養家庭,僅有愛心是不夠的。”唐應欣曾參與成都市公益慈善促進辦法起草,她認為,寄養家庭要做好“技術”和“心理”準備。“寄養的孩子如患有癲癇,發病後如何急救和護理,這些基本知識肯定要具備。”“心理準備必須要有。”成都市救助站兒童保護科科長陶醉介紹,比如流浪乞討兒童,他們大都因為親子關係不佳或遭遇重大變故,才導致在外流浪。由於經歷特殊,他們比一般孩子更敏感、更脆弱。
  如何幫助寄養家庭做好這兩手準備?新辦法規定:寄養殘疾兒童,應當優先在具備醫療、特殊教育、康復訓練條件的社區中為其選擇寄養家庭。兒童福利機構應當對寄養家庭主要照料人進行培訓。唐應欣說,新辦法的初衷是為了讓更多孤殘兒童感受到家庭溫暖,加大對照料人的培訓,也可減少他們的顧慮和擔心。
  李翠英負責的家庭寄養指導中心,其中一項工作就是對寄養家庭的主要照料人進行培訓。“培訓也要建機制,技術支持、情感支撐,都要有專業的培訓隊伍。”
  尚需社會組織參與兒童保護
  新辦法實施近一個月,成都緣何沒有一例新增的寄養家庭?“新辦法對寄養家庭提出了更高要求,嚇退了不少愛心人士。”唐應欣說,實際操作還需要一個過程。
  陶醉認為,要大力推廣家庭寄養,還需向社會組織“借力”,光靠民政部門或福利機構肩負家庭寄養孩子的監督指導責任是不夠的。“大力培育社會組織,通過第三方的探望、指導、監督、評估,才能編織一張更有效的兒童保護網。”
  唐應欣建議,讓專業性的社會組織參與進來,為社會福利機構分擔責任。
  社會組織參與寄養家庭的兒童保護,這在很多國家已經成為現實。目前,我省部分地方正爭取各方支持,大力實踐兒童保護工作。如南充市儀隴縣雙勝鎮榮光村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計劃開展為期五年的“創建社區兒童保護服務體系”。
  記者獲悉,我省正通過成立市縣兩級兒童福利服務指導中心,落實鄉鎮(街道)管理職責,建立城鄉社區兒童福利督導制度,在全省形成兒童福利服務網絡,逐步使兒童福利保障服務工作更加制度化、規範化、專業化。
  (原標題:家庭寄養 如何讓夢想照進現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w38jwfc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